背景:
日前,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新修訂的《大氣污染防治法》,記者就此采訪了環保部副部長潘岳。潘岳表示,在修法過程中,很多環保專業人士認為當前污染物排放總量下降,但環境質量改善不明顯,考核環境質量改善比考核總量減排便于公眾監督,這完全正確。環境質量改善是檢驗環保工作的唯一標準,環保部門需在過去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工作思路,改進考核方法,直接回應公眾的期待,讓環保考核工作和老百姓的感覺直接掛鉤。(《光明日報》9月8日)
解析:
讓環??己撕桶傩崭杏X直接掛鉤,早已是民眾之所望,近年來,有關機構對于環保考核,主要是針對污水、粉塵、尾氣、廢渣等污染物的總量減排,各地政府及環保部門也圍繞著這些指標,羅列出一堆數據,以顯示當地的污染物排放總量在不斷下降,環境質量趨好,然而,在百姓眼里的環境質量卻差強人意。
環保成效與百姓的切身感受相背離,究其原因,其一,可能是一些污染企業未盡到社會責任,仍在偷偷排放污染物,而一些地方環保部門又監管不到位,存在不作為現象;其二,恐怕與環保考核只重視污染物總量減排、不夠重視百姓感覺密切相關。環保部門只知道編造、美化數據,卻不在減少污染、提高環境質量上下功夫,這樣的環境老百姓怎么能滿意呢?
要杜絕這類現象的發生,就要改變環保治理與監測自說自話的現狀,也讓老百姓以切身感受在環保考核中“有話直說”的感覺,只有這樣,地在防治環境污染的過程中,才會追求以改善環境質量為目標,而不是以漂亮的減排數據為主旨。
事實上,環境優劣的最大利益相關者是老百姓。因此,環境質量是否改善,究竟改善了多少,最有發言權的,還是生活在其中的老百姓。現在,環保部領導已經明確表態,環??己藢⑴c百姓感覺直接掛鉤,接下來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