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
一、知道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1、耕作方式由刀耕火種發展為鐵犁牛耕(春秋戰國)
生產模式由廣種薄收發展為精耕細作
組織方式由大規模簡單協作發展為個體農耕
時代由氏族公社、夏商周過渡到春秋、戰國開始
2、土地制度:
⑴原始社會:土地公有制
⑵商 周:井田制-----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
開始實行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廢除于戰國
⑶封建社會:
①土地私有制:戰國時期各諸侯國變法,以法律形式廢除井田制,確立土地私有制
3種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最主要)和自耕農私有土地。(土地兼并成為地主擴大地產的主要途徑)
②土地公有制: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
3、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①產業結構――以種植業為主,家畜飼養業為輔
②生產模式――精耕細作
③生產規模――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
經營方式――“男耕女織”(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
4、小農經濟特點:
①以家庭為單位
②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
③落后性:小農經濟的狹小生產規模和簡單的性別分工,很難擴大再生產,阻礙了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的發展。
④脆弱性:自然災害和統治者過度的剝削壓迫容易導致自耕農破產。
二、列舉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認識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征。
1、冶金 ⑴冶銅:商周時期青銅鑄造技藝已相當成熟
⑵冶鐵業:春秋時期發明冶煉生鐵和鋼的技術,南北朝時期發明灌鋼法
2、紡織 ⑴中國最早發明絲織技術。
⑵漢代:絲綢遠銷歐洲,中國獲“絲國”稱號(絲綢之路)
⑶元明:江蘇松江成為全國棉紡織業中心
3、陶瓷業:
⑴制陶業:新石器時代彩陶、黑陶、白陶
⑵制瓷業:東漢青瓷----南北朝白瓷-----宋代景德鎮是瓷都------元彩瓷:青花、釉里紅------明五彩、斗彩瓷------清粉彩、琺瑯彩
2、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征
① 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②官營手工業、私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等多種經營模式長期并存
官營手工業規模龐大、管理制度完善,長期占據統治地位;
私營手工業主要生產民間消費品,某些部門在明清時期已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家庭手工業農戶的一種副業,產品主要供自己消費和交賦稅,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場出售。
三、概述中國古代商業發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特點
1、古代商業發展:
①商朝:職業商人和最早貨幣產生 ②周朝: 商業由官府控制(工商食官)
③春秋戰國:私商逐漸取代官商成為商人主體;商業繁榮,形成了許多著名都會
④隋唐:長安、洛陽、揚州等成為聞名中外的商業大都會;對外貿易發達;城市里坊市分開
⑤宋朝:對外貿易發達;出現世界最早的紙幣“交子”;打破市坊界限,店鋪隨處可設,農村中出現草市;打破日中為市限制,出現曉市、夜市
⑥明清: 涌現出許多區域性的商人群體(商幫),如徽商、晉商
2、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特點
① 商業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斷地發展。
② 商業市場形式多樣,如城市的市,鄉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曉市等
③ 以絲綢之路和陶瓷之路為主要渠道的對外貿易發達,構成了古代商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興盛,明后期逐漸衰落。
④ 商業長期受到重農抑商政策的壓制,商人的社會地位較低;商業始終作為農耕經濟的補充而未能占據中國古代經濟的主導地位。
四、了解“重農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響,分析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原因
1、“重農抑商” 政策
⑴史實:戰國時期---商鞅首倡“重農抑商”政策;明清時期---依然堅持抑商政策并實行閉關。
⑵影響:
①在封建社會和王朝的初期,“重農抑商”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封建統治的鞏固起了積極作用;
② 從根本上說,“重農”是正確的;
③明清時期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導致中國被遠遠甩在世界工業文明潮流的后面。
2、“海禁”政策
⑴原因:根本原因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
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聚集力量抗清
⑵影響:使中國日益脫離世界發展大勢,失去了利用國際貿易的優勢地位開辟海外市場、刺激資本擴張、推進工業化的契機。
3、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發展
⑴產生:時間、地點、部門----明中后期、江南地區、紡織業
標志----出現“機戶出資、機工出力”雇傭關系
⑵明清時期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自給自足經濟在全國范圍內仍居主導地位。
⑶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原因:封建關卡眾多,政府實行抑制工商業的政策;
閉關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貿易,不能擁有國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