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康建設研究會的一份調研報告稱,占全國糧食總產量近四分之三的我國800個產糧大縣中,國家級貧困縣卻超過百個,貧困人口達3600萬。糧食產量與縣級財力“糧財倒掛”現象十分明顯,給國家糧食安全帶來隱患。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此句出自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管仲的治國之策《管子?牧民》,這句話強調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決定著文化的發展水平,文化發展對經濟發展同樣具有一定反作用,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也強調了農業對于國家的重要性。
“三農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國家重點解決的問題,它不僅維護了國家戰略物資的需要,也是“民以食為天”的保障基礎。正是這8億多農民們的辛苦勞作,才供養了各行各業的繁榮。然而,現實卻是,勞作的農民卻沒有富起來,反而由于各種貧苦原因讓很多年富力強的農村青年背井離鄉流入城市去尋找各種各樣的機會,這種產糧大縣們“貧困的堅守”,讓人感到痛心。
有數據顯示,糧食生產占全國糧食總產量73.64%的800個產糧大縣,發展普遍落后,綜合城鎮化率僅為24%左右,國家級貧困縣竟達105個之多。日益陷入糧食貢獻越大、地方財政收入越少、農民收入越低、經濟越落后的怪圈,已嚴重影響地方政府抓農業生產和農民種糧的積極性,給國家糧食安全和社會經濟全面可持續發展帶來隱患。
改變,需要國家政策的引領和扶持,但這些也同當地的產業結構有著莫大關系。正如我們的改革,既要農業穩定,又要工業發展,一個國家如此,一個縣更應該積極的改變。當下的一些農業大縣,大都是吃飯財政、貧困大戶,為啥?因為農業稅取消了,現在國家的賦稅大部分源于工商業的貢獻,對于農業不征稅甚至還有這樣那樣的補貼,作為農業縣以往的稅收保證,糧食產量再大,也已經起不到作用了,由此可見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性。地方的工商業經濟刺激不夠,農業方式又不能大規模轉型,這是地方政府陷入困境的主因。
思路決定出路,為啥不能從“產糧大縣”這個名頭上做文章,既然農業發達,完全可以因地制宜,發展結合當地農業特色發展糧食為主的工業項目,引進外面的先進生產工藝和方法,從種、產、銷服務一條龍中找出路,我們知道,對于國家級貧困縣的補貼,一年有數億之多,就怕有些政府守著貧困補貼不作為,那樣既使再好的政策也是無能為力。